本报北京3月8日讯(记者陆琦)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3月4日和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和大Y热液区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这两次下潜都在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
第3潜次在卧蚕1号区沿测线开展了精细调查和观察,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分布范围,对热液喷口流体进行了测温(最高温度253℃),并布放了硫化物烟囱帽和生物生境实验板,对弥散流进行了溶解氧和温度测量;开展了测深侧扫微地形和环境参数测量;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共获取丰富的块状硫化物样品;含金属沉积物的短柱状插管2管;近底海水16升,其中热液羽状流8升;螺、海葵、茗荷等生物62件。
第4潜次在大Y热液区沿测线开展了精细调查和观察,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对热液低温弥散流进行了测温,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装置;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共获取硫化物烟囱体样品;短柱状热液沉积物插管3管,近底热液羽状流水体样品16升,盲虾7只。本潜次发现,与卧蚕1号热液区相比,大Y热液区烟囱体较大;硫化物堆积体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该区域生物优势种以盲虾和海葵为主,见少量螃蟹、茗荷、多毛类。
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认为,获取的硫化物样品对于重建该区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评估该区域成矿资源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