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张汴乡曲村,72岁的薛菊莲居住了50年的地坑院突然热闹起来:她的孩子们办起“陕塬人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她不顾年老体弱,为游客摊煎饼、炸油食。土窝窝变成聚宝盆,薛菊莲一家难掩高兴:“俺这座地窝窝有上百年了,咋也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在曲村,有103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有的群众在院里办起了剪纸展馆,有的建立了农耕文化展馆,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建成了窑洞宾馆,有的开起了五谷杂粮坊,等等,村里50多户群众摇身变成小老板。每逢双休日,曲村广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
陕州区的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三大塬区,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有近2万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历史,居住过六代人。三大塬区是传统农业种植乡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员集中。
地坑院被称为“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咋能让群众守着千年瑰宝过穷日子?陕州区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理念,让地坑院这个土窝窝变成聚宝盆,让世代穴居在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
陕州区首先打造了龙头景区,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休闲广场、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艺苑等,把地坑院变成了可以游览、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游览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来。去年5月开业以来,三门峡地坑院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70万人次;“春节”黄金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美团网中销票量居河南省第一,2017年春节全国热门景区排名第十。
地坑院龙头景区的火爆,带动了乡村游,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与地坑院旅游相对接,各乡村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为支撑的都市农业,油葵、百亩樱桃、百亩油菜基地和百亩石榴基地,陕州区传统农业和着地坑院开发的节拍,跳起古老地坑院的“现代舞”。
据测算,该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运输、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2月中旬,河南省省领导来这里,看到地坑院火了、农民富了,很高兴,并鼓励他们,“在配套服务上要做得更好。”
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为方便残疾人入学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有哪些规定?日前,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的负责人就有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作出解读。 使残疾学生接受与其身心状况相适应的教育 1994年颁布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理念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分布... [阅读]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近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674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颁布施行的《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现代化逐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修订后的《条例》从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和支持等方面修改、完善了相关制度。 ... [阅读]
2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员表示,修订草案经过两次审议修改,总体上比较成熟。 “这次红十字会法的修订,对现行法起到了补充和完善作用。”修福金委员说,修订草案在红十字会组织治理方面增设了监事会等机构,完善了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强化了对红十字会的监督管理,还专门增加法律责任一章,既涉及对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责任追究,也涉及对所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约束,无疑对法律出台后... [阅读]
本报郑州2月22日电 (记者任胜利)记者20日从河南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以来,河南省民政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全程网上公示,实现了社会组织网上年检。 据了解,河南省取消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消防前置许可条件和社会团体登记申请筹备环节。截至目前,全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达28026个,省本级年检率达到80%。与此同时,河南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立河南省民政系统社会组织党工委,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登记管理监督全过程;加强社会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