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  >> 环保产业  >> 查看详情

与大自然共生

来源: 鼎点快讯  日期:2017-03-14 16:40:44  点击:16 
分享: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地方仍然传承着祖先的生态智慧: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呵护自然,依然过着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自然在我们心中是什么,决定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在很多少数民族眼中,山水动植物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神山、圣水,动物是朋友,树木有灵性,阳光雨露是心中最美的歌。在这种情感下,自然成了神圣而令人敬爱的图腾。

  比如蒙古族,他们体恤动物的感情,当母畜不给幼畜喂奶时,就唱“呔咕歌”启发母子相认;藏民族传统文化一向教导人们敬畏和爱护大自然,这种信仰维护了雪域高原的纯净性;苗族信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创造了茅屋、瓦屋、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不破坏山地环境的特色建筑。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唯有尊重、关怀、帮助才能共生共荣。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目前,这一道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自古中华优秀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对“天”要有敬畏之心。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沙漠化,水土流失, 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重缺乏,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等,都一再敲打着那些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灵魂。

  生存的确是硬道理,但“生存”不是人类的专利。古人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有生存需求,人类文明就是能认知、互动、相融彼此的需求,让大自然在和谐共振中获得永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编织在民族复兴的蓝图中。“十三五”期间,一系列修复重建绿色生态的行动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比如,进一步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长白山、南岭山地、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正在为世界探索、贡献一个古老而崭新的“人与自然共生”大智慧。

  (罗 兰)

相关新闻

  • 点睛・建设美丽中国 点睛・建设美丽中国

      福建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代表   打组合拳,守绿色底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泉州是福建省两个获得“国家生态市”称号的地区之一,一直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坚决守住环保这条底线。我们抓住水环境治理这个“牛鼻子”,已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跨境流域整治。今年2月底,泉州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市河长办挂牌成立,从3月1日起全面实施。我们建立了责任到人的四级河长体系... [阅读]

  • 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96.5%乡镇 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96.5%乡镇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付文)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雅鸣代表介绍,今年将重点推进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刘雅鸣说,目前我国24小时之内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达87%,台风路径误差保持在70公里之内,均居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15颗风云气象卫星,形成地面、高空、空间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在地面,已建成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了全国96.5%的乡镇。 [阅读]

  • “春回人间” 中国民间兴起植树热 “春回人间” 中国民间兴起植树热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陈溯)13日,网友“kasy眯嘟”在微博上晒出几张图片,图片中的她和朋友不畏大风天,在高速公路边的一片小山丘上种下一棵樱花树。   暖风拂面、春回大地,“亲手种下一棵树”这项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家住广州的于丽娟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在植树节当天带着两个女儿协力种下一株小木棉,希望两个孩子与木棉一起茁壮成长。     福州仓山... [阅读]

  • 环保部:未来三天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 环保部:未来三天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官方微博消息,未来三天(3月14-16日),除华北地区外,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轻至中度污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