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2月28日发表一项生物学重要发现,科学家报告了至少37.7亿年前深海热泉内部及其周围微生物活动的证据,其代表着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并揭露了当时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底下的深海热泉,原理和火山喷泉类似,这种热泉附近聚集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科学家认为此处很可能是最早的宜居环境之一。
为了搜索这些环境中的生命迹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马修・多德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加拿大北部努瓦吉图克绿岩带的碧玉岩,它们被认为是来自古时的深海热泉。以往的研究曾作出预估,努瓦吉图克绿岩带具有37.7亿年至42.9亿年左右的历史。
此次研究中,团队观察了这些岩石中保存的管状和丝状结构,它们看起来类似在其他海底热液环境中发现的细菌生命的结构。这些岩石中还保留了另一些重要特征,如氧化铁颗粒和碳酸盐岩。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代表了生物活性。
2016年9月,《自然》杂志曾报告在格陵兰岛37亿年岩石中发现了叠层石,即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地质结构,这项成果或创造了地球上最古老生命迹象的新纪录,鉴于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这意味着生命在地球形成不久后就产生了。
而本文中研究团队的新发现,对上述成果是一个重要补充。叠层石只形成于有光照的海洋表面水域,而现在来自深海热泉的生命迹象已可以进一步表明:尽管时间点如此之早,但从海洋深处到其表面,都已经存在生命了。
总编辑圈点
理论上讲,深海热泉周围溶解了大量矿物质,氮分子向氨分子的转换过程很可能发生于此,进而有很大概率谱写出生命起源的前奏。不过目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地,究竟是地表还是海底部热泉,科学界仍有争议。新发现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古早的生物多样性案本,另一方面也为海底生命起源说提供了一笔新证。(记者张梦然)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