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用固体浮力材料进行海上试验
北京2月9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中科院理化所完成了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用固体浮力材料生产线的筹建及调试,生产出批产稳定的产品,近期已将产品交付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产深潜用固体浮力材料的国家之一。
据悉,2016年,研究团队在极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条件改造,突破了生产过程中残存应力释放等关键技术,生产出批产稳定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潜用固体浮力材料实现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固体浮力材料禁运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关键核心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为万米载人潜水器用浮力材料的国产化研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可能。
深海装备用固体浮力材料是海洋勘察及深海工程中极为关键的核心材料,主要由空心玻璃微球与树脂基材热固化成型制得,具有综合性能要求苛刻、制备难度大的特点。目前我国大深度固体浮力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采购不到高端产品,在很长的时间内对相关科研造成极大阻碍。因此该材料自主研制成功并实现批量生产,对打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科院理化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从事微米级球形粉体材料的研究。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十五”期间,国内率先开展原创性“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掌握了原位气化成形的核心技术。将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用于固体浮力材料研究,利用致密堆积技术解决了微球在聚合物基材中的密堆积无缺陷的技术难题,研制出密度低、性能优的样品。“十二五”期间,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化学制备技术,突破传统固相法制备工艺的技术壁垒,解决了产品批次稳定性的技术问题,为固体浮力材料的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13年,自主研制的固体浮力材料模块在南海成功进行了长达155天的海试试验,样品吸水率小于1%,性能达到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4500米浮力材料的重要核心关键技术。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