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科学技术  >> 查看详情

专家确认首次在华北发现批量黑松露

来源: 鼎点快讯  日期:2017-03-11 16:07:06  点击:704 
分享:

  本报讯(记者赵广立)“历来被认为只在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分布的黑松露,最近在我国华北首次发现批量分布。”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刘培贵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披露,这是迄今为止,有商业化价值、批量发现最北的黑松露地理分布地域。

  该批黑松露是在“北京附近、京津冀一带”被发现的。刘培贵介绍说,被发现时,块菌(松露的学称)尚未成熟,但所发现的标本经形态解剖学分类特征和DNA序列分析鉴定,确认是更接近“块菌”的一种。

  刘培贵说,有友人发来了其在北京北部密云水库北部燕山山脉采集到的黑松露图片,发现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京津冀燕山山脉山区丘陵一线针阔混交林(松栎混交次生林,树龄约20~30年)和人工种植板栗林(树龄13~16年),大致位置为北纬39°~41°,东经116°~117°,累计有50多千克。其中最多的一块林地长13m,宽6m,一次采集量达7千克。

  “这一新发现把黑松露的自然分布纬度向北推移了近20°,经度向东也扩展了18°,大大突破了商业化黑松露只有西喜马拉雅及我国境内西南滇川藏地区的分布界限。”刘培贵说,天然松露能大幅度向北及向东扩展,显示出我国大部分石灰岩地区都适合于采用菌根合成技术,产业化发展黑松露种植业。

  这无疑给人工培育松露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数年前,眼见天然松露被滥采殆尽,刘培贵开始潜心从事松露的人工培育。与此同时,他和研究组同事还多次赴野外考察,试图在我国除西南以外的地域寻找自然状态的黑松露块菌。

  松露是一种生长在松树、栎树、榛子等树下的共生真菌。根据南北及东西不同地域的共生树种分布情况,刘培贵研究组已经采用多种“树+菌”的组合,人工合成块菌菌根苗在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浙江、等地开展实验种植块菌。批量天然黑松露的意外发现,给他的人工培育事业找到了理论依据。

  “这一发现不仅仅是地理分布及区位的补充和拓展,更重要的是空间的拓展,显示出人工培育松露的生态效益与产业经济效益前景广阔。”刘培贵对记者说,通过采取对应增产技术与设施,实施精细维护管理,并辅以科学合理采集,松露种植对于山区丘陵及其平原改造中低产林、增加林下经济收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许由此我国可以跨入世界黑松露主产强国之列。”

相关文章

  •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