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15日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加速其有史以来最大推进力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的任务进程,更令人震惊的是,NASA有意在火箭的第一次发射中就携带宇航员升空,而在火箭首发中载人升空是非常“反传统”的。
“太空发射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从航天飞机演变来的超重型运载火箭,之所以被称为“巨无霸”,是因为它将是史上最强的运载火箭。其第一阶段以70吨到110吨的任务为主,之后会发展出130吨的货舱型载荷任务,最终运载能力将达到143吨甚至165吨。除了庞大体型和惊人载荷,该火箭还将成为载人火星任务的一部分,NASA亦希望能以此铺就未来探索深远太空之路。
按照此前的任务表,SLS火箭将在2018年进行首飞,也就是“探索任务一”(EM-1)环节,届时将携带一个空的舱室,宇航员并不会乘坐其中。直到约2021年,火箭才会发射“猎户座”载人舱进入月球轨道,但现在NASA正在开展研究,评估在EM-1环节就实施载人飞行的可行性。
不过,原计划中SLS火箭首航所携带的舱室虽也是载人舱,却并没有适用于人类的安全系统,研究团队现在不得不增加所需设备,这就有可能延误火箭首次发射的时间。
按照以往的做法,NASA的载人航天任务,包括最早的“水星”计划以及后来的“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在首次载人飞行之前都经过了测试飞行,以致今天的私人航天公司也都采取这种谨慎的做法。但NASA“猎户座”载人舱工程师斯图尔特・麦克朗则表示,就他个人而言,对火箭在EM-1阶段就搭载宇航员升空感到兴奋,因为这极具挑战性。
总编辑圈点
要说首飞即载人,其实有一个例子:当年NASA的航天飞机就没经过无人试飞,只是由波音747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虽说航天飞机功勋与诟病并存,但它并没有因首飞载人一事造成直接不良影响。或许NASA真的出于对历史的辉煌战绩和未来的志得意满产生了这种想法,但仍希望它付诸行动时能再慎重考虑一下,毕竟我们谈论的是要把人类绑在一个精心构造的有爆炸危险的装置上。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