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3日电 (记者黄维)“孙悟空,孙悟空,手拿金箍棒,脚踩跟斗云,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纵身一跳十万八千里。”每个中国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猴哥,世界许多国家对《西游记》也有所了解。对信仰的追求,历经磨砺后的成长,《西游记》传达着历史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1月30日大年初三,中罗艺术家联手打造的人偶剧《西游记》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揭开神秘面纱。熟悉的故事,新奇的呈现,用肢体语言让走进剧场的观众感受到“国际范儿”的《西游记》。
中罗合作创新排演 精心剪裁彰显经典魅力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蕴藏的中华民族对追求信仰的执着与坚定,对惩恶扬善精神的宣扬,对勇敢无畏气概的歌颂。《西游记》作为一部百回长篇小说,为将其在一个多小时内相对完整地展现出来,主创们进行了精心裁剪和凝练。中国儿艺国家一级编剧陈传敏作为人偶剧《西游记》的编剧,一环接一环地展现了师徒四人的求经之路,描绘着每个人的成长。悟空出世、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唐僧收徒、三打白骨精、大战黄袍怪、智斗红孩儿、巧借芭蕉扇……当一行人打开经书后,一面镜子照出了更好的自己,具有哲学意味的结尾,让观众走出剧场后仍有所感悟。
不同于大多数国内儿童剧,人偶剧《西游记》充分利用剧场空间,将舞台延伸至观众席。观众一入场,就能看到演员扮演的猴子在观众席玩耍嬉戏,不时和观众互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花果山之中。罗方导演、罗马尼亚艺术家卡林・摩卡奴(Calin Mocanu)和中方导演、中国儿艺优秀青年导演毛尔南将互动巧妙地融入到演出中,将互动深入化,让观众沉浸在演出中,从而感受这部经典神话的魅力。
木偶造型精巧多样 用肢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复合偶(多人操控)、杖头偶、布袋偶、面具偶、装置偶、桌上偶……人偶剧《西游记》可谓是“木偶大观”。四十余个木偶根据人物性格、场景表达等诸多因素在舞台上更替变幻,许多偶的造型更是国内首创,同时融入了西方木偶的操作技术,让偶在舞台上“活”起来。该剧总体视觉设计胡万峰教授在创作前期亲赴罗马尼亚与导演商谈偶的制作,使其最大程度凸显多变性和国际性的特点。不仅如此,剧中偶型的选择还担当着空间隔离的作用。为了表现“玉皇大帝”在天庭,远离由舞台所形成的花果山,早期制作时特意将“玉皇大帝”的偶型制作的不足一米,从视觉效果上达到远离效果。
灵活多变的木偶在演员的精巧操作下更显神韵。作为外向型交流剧目之一,为了将这部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传播到世界更多国家,跨越语言障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人偶剧《西游记》特意减少语言的使用,用肢体语言叙述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几位有戏曲功底的演员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一个眼神,一个跳跃,一站一坐间都传达着信息。形体设计、罗马尼亚艺术家安德烈亚・杜塔(Andreea Duta)在剧中加入了很多新鲜的动作设计。白龙马在以往的舞台形象中多由两个演员扮演,而在人偶剧《西游记》中,一个演员用独特的行走方式表现了一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白龙马。而弗朗明戈舞蹈等欧洲艺术元素的添加,也让人偶剧《西游记》充满“国际范儿”。
音乐融入中国元素 合力营造多元化场景
尽管人偶剧《西游记》中少有台词,但融入中国风元素的音乐伴随着舞美、灯光、多媒体的配合,让观众可以很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人偶剧《西游记》的作曲、中国儿艺国家一级演奏员刘君利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各写了一段风格不同的唱段,既唱出了人物自身的特点,又唱出了人物内在的性格与追求。全剧20多段音乐融入了许多中国风元素,如东方打击乐、京剧、佛教音乐等,而唐僧取经也经过丝绸之路,因而在铁扇公主出场时,也加入西域风情的维族音乐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巧借芭蕉扇”这段情节中,还加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快板,充满节奏感的一段表演,更显诙谐幽默。
写意化的舞台主要通过灯光与多媒体的投影营造氛围。中国儿艺优秀青年灯光设计黎巍和优秀青年多媒体设计包尔温协力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变幻精致的场景:仙境般的花果山、气势恢宏的通天河、阴森恐怖的骷髅林、金碧辉煌的宝象国、热浪滚滚的火焰山……在光影变化中,观众跟着师徒四人斩妖除魔,共同求得真经。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说:“这是一部由中罗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剧目。罗马尼亚的两位艺术家在偶剧创作上颇有建树,中方的创作团队也多是成就斐然的艺术家。采取国际合作的创作方式,是希望达到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让这部戏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使儿童剧在艺术形式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这部戏能成为一部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表达的精品力作。”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携手大师,传承匠心: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近日正式启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剧烈变化,文化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不少原本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项目逐渐脱离了公众视野。而且随着这些传统... [阅读]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 此次创排的《李尔王》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作品,依托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经典译本,旨在将世界文化经典以具有观赏性的方式推介给少年儿童。同时,选择“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为题材,也是中国儿艺对创... [阅读]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2016年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工作,努力推进文联深化改革,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主题文艺实践,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主持会议。中宣部副部长... [阅读]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相关监测和打击工作,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和集中整治;各地各级“扫黄打非”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深化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严查大案要案,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近期,北京、广东、浙江等多地陆续查办了一批利用网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