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历时百年,创造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其中不乏各种女性形象。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艺术观念革新,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嬗变,女性在电影中所占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日渐鲜明且具有时代内涵,电影对女性生存图景的描绘正以更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式展开,构建了一条亮丽的艺术风景线。刚过完“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来梳理回顾国产电影中塑造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探讨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和发展趋势,显得别有意味。
角色和面貌日渐丰富
近日,电影《乘风破浪》里双生主题曲《乘风破浪歌》引起的争议把电影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性形象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婚前版《男子汉宣言》这样唱道:“你在每天晚上,不能睡得比我早。你在每天早上,不许起得比我晚……”而婚后版《男子汉誓言》的歌词却截然相反:“我在每个早上,一定起得比你早。我在每个晚上,一定睡得比你晚……”导演韩寒的本意也许只是如他一贯所做的那样,在观众面前讨巧抖机灵,但这个抖得不太成功的包袱却触碰到了人们对电影中女性议题的敏感神经。这场争议其实折射出关于影视的网络舆论二元化的走向。一谈到性别观念,网络看客们就迅速给自己找好队伍、对号入座,以“直男癌”“女权癌”这样的出位语汇给对方扣上帽子,进行谩骂攻击。而电影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图景的描绘和分析,却并没有以如此简单粗暴的理念涵盖复杂现实。
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多次获奖的《我不是潘金莲》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面对情感和生存问题时的反抗挣扎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扩写”安妮宝贝原著小说的《七月与安生》,成功展示了年轻女性的友谊、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驴得水》中看似风实则善良、追求自由但守得住底线的女性形象张一曼深受观众喜爱,而她在片中演唱的那首表达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歌曲《我要你》也被广为传唱;《长城》中,最终战胜怪兽饕餮、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女性形象林海将军英姿飒爽的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占据银幕中心的女主角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刻板的贤惠妻子、辛劳母亲、乖巧女儿,取而代之以追求自由、拒绝依附的独立女性。即使是一些类型化、模式化的小妞电影,也开始尝试把探讨自我成长作为故事的主题。已经在观众面前展开的这幅图景,正在努力从更多层面和更多角度去观照女性生存,展现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日渐丰富多样的角色和面貌。
人才和题材双重缺失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和塑造虽然日渐丰富多样,但仍然时有迂回。女作家迟子建在2016年年末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对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感到有些失望。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电影产业在女性语境和女性视角中所面临的尴尬。据统计,2016年畅销的50部国产影片中,只有比例不足四分之一的影片是以女性为主角或者女性和男性角色享有同等重要地位的。
仔细观察2016年的年度票房榜单,或许可以从中一探电影女性形象步履蹒跚的端倪:排名前十的国产片和中外合拍片中,由女性导演执导的作品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一部。电影从业者当中女性电影工作者人数少,影响力不足,在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人微言轻”的状况也就不是个意外了。男性电影工作者的镜头中,难免出现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客体化,仅仅作为被观看、被拯救的身份出现的情况,在《叶问》《西游伏妖篇》这种传统性别视角的电影里屡见不鲜。
数量上不占优势还只是一个方面。仔细分析,本就不占多数的女性题材及以女性为主的电影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倒向都市题材甚至崇尚消费主义的。老年的、贫穷的女性在电影中很少被观照,除了在《我不是潘金莲》《闯入者》《喊・山》《盛先生的花儿》这种文艺片和《一句顶一万句》《桃》《黄金时代》之类女性导演的“自选动作”中得以见到,几乎可以说是“被隐身”了。而在有“唯票房论”风险的商业片类型中,拜金和追名逐利被穿上各种漂亮的外衣,兜售给它们的主要目标观众群――年轻的、有消费能力的女性观众。于是她们看到照搬好莱坞故事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看到星二代女导演追寻自我实现的《28岁未成年》,看到IP改编之作《小时代》系列――在电影里只看到年轻都市女性轻盈、肤浅、商品化的生存表面,却看不到女性生活中面临的沉甸甸的现实。
如果只看这种电影,会以为女性和女性形象已经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然而这个“黄金时代”是得加上各种条件限制的前缀的――得足够年轻、受过足够高的教育、生活在中心城市。片面的生存图像描绘显然和全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电影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小妞电影中,是看不到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形象的,而这恰恰是电影女性形象中最需要关注的一部分。
期待更多女性出现在幕后台前
女性电影工作者数量上不占优势,使得女性题材、女性电影数量增长相对缓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尚难以摆脱单一化、模式化的窠臼,中老年女演员生存的土壤随之变窄。而想要改变这种循环运转的方向,需要电影工作者集体的努力,也需要观众积极地支持女性电影,尤其是要将更多的选择和关注倾注在容易被忽略、被弱化的那一部分女性形象和角色身上,在小妞电影和都市情感题材之外,鼓励和扶持更为多样化、更为丰富的女性影像和女性表达。
张一曼、李雪莲、七月与安生……纵观电影里的这些角色,近期的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交出了一份比过去都要漂亮的答卷。电影人在对于女性生存图景的描绘上即使步履蹒跚,也从未停歇。观众期待着更多的李玉、许鞍华活跃在幕后,期待着更多的、更为复杂立体的“张一曼”“林七月”“李安生”出现在台前。
吴潇怡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携手大师,传承匠心: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近日正式启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剧烈变化,文化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不少原本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项目逐渐脱离了公众视野。而且随着这些传统... [阅读]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 此次创排的《李尔王》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作品,依托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经典译本,旨在将世界文化经典以具有观赏性的方式推介给少年儿童。同时,选择“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为题材,也是中国儿艺对创... [阅读]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2016年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工作,努力推进文联深化改革,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主题文艺实践,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主持会议。中宣部副部长... [阅读]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相关监测和打击工作,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和集中整治;各地各级“扫黄打非”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深化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严查大案要案,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近期,北京、广东、浙江等多地陆续查办了一批利用网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