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学界动态  >> 查看详情

巾帼挂帅 女科学家扛起科技“半边天”

来源: 鼎点快讯  日期:2017-03-11 16:17:30  点击:70 
分享:

北京1月9日(孙竞)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87岁高龄的学家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以来,首次授予女科学家。

每年的领奖台上都不乏女科学家的身影,今年更是领军人物荟萃。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中,15个项目由女性领导,包括首项由女科学家挂帅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多个获奖项目团队,女性成员占到一半,她们的研究成果,既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有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投入越多 爱得越深沉

在今天的奖励大会上,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作为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杨慧在二十多年的航天事业生涯中,倾注了所有的感情。

航天系统内的女员工不少,但能成为总设计师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为我国研制建设的第一个卫星星座系统,总设计师任重道远。从1995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杨慧从控制分系统干起,到总体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一步步走来,严慎细实、事求甚解的态度让她对每颗卫星的状态了然于胸,多年的一线经验使得别人看来无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她的心里条理分明。

在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太阳翼展开时,遥测曾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各分系统莫衷一是,不敢继续发指令。杨慧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分别让控制、供配电等分系统进行核查,统筹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后,她非常肯定地说:“没问题,继续发指令。”“杨总是飞控任务的‘定海神针’,有杨总在,我们无比踏实!”已经成为导航人的共识。

作为女性科学家,在北斗这支年轻的队伍里,杨慧也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基地有队员病了,她会关切地嘱咐“多喝水、按时吃”。遇到通宵执行任务的队员,她总提醒他们换岗休息,自己却始终寸步不离。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一批批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青年人。

从事北斗导航研制工作,对于杨慧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我对这份事业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北斗就像是我的孩子,全身心投入越多,爱他越深沉”。因为组网卫星的连续发射任务,杨慧常年在不同基地间奔波,有时候甚至不舍得休息。在北斗成功的背后,是她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岗位、勇挑重担的身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会当凌绝顶 登上新材料制高点

人民大会堂的荣誉和掌声,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张立同教授团队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他们凭借“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填补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2016年,张立同院士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38年,张立同出生于抗战大后方重庆。童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和父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使她体悟到“没有国哪有家”。她说:“我是抗日战争中出生、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责任感与使命感鞭策我前行。”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唯一的女院士,年近八旬的张立同容颜清丽,短发齐耳,步履轻盈。她的人生轨迹,是一位杰出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历程。

197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航空发动机,但制造发动机叶片的熔模铸造技术属于10项技术秘密之一,还要另外购买。张立同坐不住了,当即表示“用我们自主发展的无余量技术和相关材料,完全可以替代国外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秘密”。于是,她毅然承担起研究重任。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0年,张立同带领课题组终于成功铸造出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

1989年,张立同作为第一位获准进入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的中国高级访问学者,承担了美国未来大型空间站结构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任务。她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使两年没有进展的课题出现转机。但当时,这些技术却对中国人绝对保密。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使张立同急切地回到祖国,并下决心要抢占这一新材料制高点。历经艰难的攻关,张立同终于取得突破。我国一跃成为继法国之后,第二个自主掌握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VI制造技术及其设备技术的国家。

张立同深知,前沿性、战略性新材料的成果转化比科研攻关更难。2005年4月,她向前国防科工委时任领导提交了“要求支持获奖成果工程化”的建议,立即得到批复。2008年,西工大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建成;2011年,西安鑫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横空出世;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进行产业孵化。

再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对张立同及其团队来说,因“顺理成章”而显得非常平静。作为女科学家,她不仅治学严谨,还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带领团队精诚合作,培养着一代代科技后备军。如今的她仍在不断思考,步履匆匆,勤奋做事。耄耋之年,跳动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心。

相关文章

  •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