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系列稿件之一:除了诗词大会,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
“纵观当下生活,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缺失,如果任其发展,必将把孩子们领进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作为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学者,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做客时说,只有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让文化真正重生。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可谓切中要害。
学校教育:该给传统文化教育补补课
“孩子们熟悉Angelababy,却不知道李清照;英雄联盟打得很溜,却弄不清明朝有几个皇帝;是光头强的铁粉,却说不出小兵张嘎的故事……”孙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这段话,引发多位妈妈的共鸣。
“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看来,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朱永新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现实原因在于,“我们应试教育的体系主要培养机械地以背诵知识为前提的学生,学生的时间、空间都被教科书填满了,课外阅读好像对他的考试没有太大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急需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朱永新指出,此次下发的《意见》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古文经典、传统音乐、传统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
学校教育中怎样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分享了新教育学校的阅读方法。“比如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诗开启新的一天,有两千多首诗伴随着一个孩子的童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持同样的观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应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缺失的恶果,在多年后会反映出来。”同时,王旭明建议小学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二分之一,中学教材增加到三分之一。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
除了学校教育,文化传承也不能忽视了家庭的教育作用。“见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马上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说。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文化学者于丹就受益于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她骑在父亲脖子上在花间跑的场景让她铭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父亲用实际行动让几岁的于丹感受到了中国诗意的境界,这份感动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经典,在过程中就有共同的情感、语言,会产生共同的密码。”朱永新访谈中分享了一个故事,山东的一位父亲,平日应酬很多,和孩子几乎没有共同语言。通过小学五年一百多本书的亲子阅读,这位父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孩子爱上了读书,孩子也从共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精神的陪伴,他们有了自己的“文化密码”。
除了共同阅读经典,朱永新说,在家庭里共同看《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一类的文化节目,也是“共读”的一种方式。在陪伴过程中,这种文化的理念是孩子可以看得见的,包括家长关注什么、交流什么和探讨什么,给孩子今后的人生方向非常深刻的影响。山东省政协委员王迎也同样建议,要让传统优秀文化溶入娃娃的血液里,“于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
社会教育: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这个寒假,南京的胡女士想带孩子出去开阔一下视野。女儿在“孔子故里”、“长城”、“迪士尼”等选项中毫不犹豫选择了“迪士尼”。这让胡女士很是感慨:“我更想带孩子去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旅游,可是孩子不感兴趣。”
其实,中国不仅缺少有中国特色、中国内涵的“中国牌”游乐场,也缺少吸引孩子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胡女士对此表示,博物馆的讲解比较枯燥,互动性差,大部分是静态展示,孩子一听要去博物馆就直摇头。“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朱永新说。
《意见》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有所涉及,强调应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刚刚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样强调了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规划》提出,到2020年,每25万人将拥有1家博物馆,国有博物馆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年,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作为成功的博物馆文创品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分享了故宫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成长经验,“比如制作‘数字书法’,观众可以临摹,进行零距离互动。”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曾表示,在国外,博物馆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应加强国内的博物馆教育,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则认为,“过去,博物馆比的是谁的馆藏更丰富。如今博物馆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朱永新表示,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携手大师,传承匠心: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近日正式启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剧烈变化,文化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不少原本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项目逐渐脱离了公众视野。而且随着这些传统... [阅读]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 此次创排的《李尔王》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作品,依托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经典译本,旨在将世界文化经典以具有观赏性的方式推介给少年儿童。同时,选择“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为题材,也是中国儿艺对创... [阅读]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2016年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工作,努力推进文联深化改革,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主题文艺实践,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主持会议。中宣部副部长... [阅读]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相关监测和打击工作,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和集中整治;各地各级“扫黄打非”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深化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严查大案要案,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近期,北京、广东、浙江等多地陆续查办了一批利用网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