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22日在线发布一项行星科学重大发现,天文学家发现距太阳仅39光年外有7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正围绕一颗恒星运转。研究显示其中轨道靠里的6颗行星都位于宜居带,表面温度可能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举办了同一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去年5月,比利时列日大学天文学家迈克尔・基伦及其同事利用位于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有3颗系外行星飞凌一颗超冷矮星TRAPPIST-1。这颗恒星TRAPPIST-1距太阳仅39光年之遥,是一颗表面温度极低的红矮星,体积是太阳的八分之一,比木星略大些,温度与辐射光度低于太阳。
更令学者们惊讶的是,这3颗围绕它运行的行星都十分类似地球,被认为是太阳系外很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也跻身目前最有移居潜质的星球。
受这一发现激励,基伦研究团队此次从地面和太空分别对该恒星展开了监测,从而发现了这一行星系中的另外4颗行星。团队做出的初始质量估计表明,在7颗行星中,有6颗内行星不但质量与地球类似,还很可能是由岩石组成的。这6颗星与恒星的距离也很恰当,既不会太冷也不会过热,在这一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因而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而轨道最靠外的第7颗行星,虽然被“排除”在宜居带外,但其身份最为“神秘”,研究人员目前尚不了解它的公转周期,以及它与内行星的相互作用。
团队成员强调,要详细表征这些行星,还需要在未来展开下一步观测。
总编辑圈点
我们身处的地球,之所以能够“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位置,即与太阳的距离带来的合适温度。因此,新发现的6颗宜居系外行星,为人类未来寻找地外生命与宜居星球提供了重要线索。有了仅4光年远的比邻星b还不满意?不要嘲笑科学家寻找“另一个家园”的执着,如果再这样不分昼夜、不计后果地消耗地球资源,迟早有一天,人类会远离故土,含泪投奔“远房亲戚”。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青少年代表队,将围绕桥梁设计与制作、航模设计与制作、足球机器人调试、小火箭制作和3D打印设计等五项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设计制作出富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在我国举办的冬令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 [阅读]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单脉冲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这意味着我国在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图片为大连光源 摄影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蔚成 “这是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介绍,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 [阅读]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绕联合研发与示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三个方面部署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征集的项目同时将结合以上任务支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启动实施后,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总体外交部署,结合各行业和部门的重大创新合作需求,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力支撑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走向... [阅读]